close

柏拉圖在理想國的三個比喻

柏拉圖在理想國(Republics)這本借用他老師蘇格拉底來說話的對話錄中,有三個著名的比喻,其中最著名的是洞穴中的囚徒的比喻,而其實三個比喻是相關的,是一個接著另一個的。

它們的主題都是關於在可見的世界外,有一個更真實的世界,對此柏拉圖有一種分野,即有一個我們可見可觸的世界,以及有一個更真實的屬於 Nous (心靈、心智、智能) 的世界;兩個世界的關係是可見可感的世界只是 Nous 的世界的陰影,只是 Nous 的世界的模仿物;在可見可觸世界中的一切,其實都是 Nous 世界的一個粗糙反映,而 Nous 世界的存在物被稱為 Eidos。(Eidos 的單數為 Eide,同時柏拉圖也用希臘文 Idea 作 Eidos 可互換的詞)

Eidos 存在於 Nous 世界之中,它們是永恆不變的,如此會有變化的可見可感世界存在只是 Eidos 的陰影。Eidos 的意思是甚麼呢?這有許多種不同的譯法,就英譯來說有 Form、Idea 兩個最常見,而中譯來說有形態、理型、相、理式等等;在希臘原文中有「被見者反映於見者心靈之外貌」的意思,即是有「外貌」、「形態」、「反映於心靈」的意思,這方面可以參考不同的學術考究。

在可見可觸的世界中,我們的藉由眼睛獲得知識,而在 Eidos 世界中,我們藉由靈魂(Psyche)的眼睛來獲得 Eidos 的知識;而 Eidos 本質上是不變的、抽象的。

.太陽比喻

太陽比喻出自於理想國第六卷中後段,整個比喻由「甚麼是善(Good)」延生出來。

柏拉圖藉蘇格拉底之口述說善(Good)是 Nous 世界中最高的 Eidos,善這個 Eidos 和其他 Eidos 的關係就像在可見可觸世界中太陽與其他事物的關係一樣,如此我們畫出一個對應表

可見可感世界=Nous 世界

太陽=善

存在=Eidos

眼睛=靈魂之眼、Nous

光=善的光輝

所以就如有太陽,才有光的來源,眼睛才能見到種種存在;要有善,善才能「照耀」,Nous、靈魂之眼才能「看到」Eidos;就如太陽是知識之源,善即是智慧之源;同時太陽也是生命之源,所以善也是所有 Eidos 的父母親;如此善是 Eidos 中的 Eide,它本質上是不可知的。

.線段劃分比喻

第二個比喻線段劃分比喻出自理想國第六卷的尾,主題是說明可見可感世界與 Eidos 世界的關係。

可見可感世界與 Eidos 世界的關係是如何呢?若果我們將一線段以不平等的比喻劃分,那麼較長的一段就是較為真實的 Nous 世界,而較短的一段是可見可感世界;可見可感世界只是 Nous 世界的模仿物,是絕對真實的陰影。若果我們再用同樣的比例去分割 Nous 世界與可見可感世界,那麼在 Nous 世界中長段為絕對的 Eidos,而短段為 Eidos 的模仿物,在可見可感世界中長段為我們平常認為真實的存在,同時它是 Eidos 的模仿物的模仿物,最後最短的一段則是可見可感世界中的倒影、陰影,是 Eidos 的模仿物的模仿物的模仿物。

A 段︰最高的真實、用 Nous 感知

B 段︰真實的陰影、用 Nous 感知

C 段︰可見的真實、用眼睛感知

D 段︰可見的陰影、用眼睛感知

就如我們從倒影(D)中沈思月亮(C),我們也從 B 的感知去沈思 A ,同樣的,我們從 C+D 中沈思 A+B,最終 B+C+D 的沈思都是對 A 的沈思。從抽象程度與真實之物來說 A > B > C > D,而只有看見真實之物,才能真正掌握真實之物的陰影。而因為 C+D 只是 A+B 的反映,所以 C+D 的知識只是不完美的知識,是一種意見(Opinion)。

A+B 的知識是關於 Being,而C+D 的知識是關於 Becoming,而對 Becoming 的知識即是不完美的知識,被稱為意見(Opinion)。A 對應科學(Science)與理性(Reason),B 對應理解(Understanding),C 對應信念(Belief),D 對應對陰影的知識(Perception of Shadows)。

三.洞穴囚徒比喻

洞穴囚徒比喻是柏拉圖最著名的比喻,它出自於理想國第七卷頭,它是前兩個比喻的繼續。

有一個黑暗洞穴,它有一個開口,陽光從開口照射進來,但因為洞穴深,所以洞深處還是一片黑暗,黑暗中有一群手腳被縳的囚徒,以及一把火,同時有一些木偶與模型;藉由火把的光,囚徒可以看見木偶與模型反映在石壁上的陰影,但看不見木偶與模型本身,他們從小到大就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所以他們認為真實的,就是木偶與模型反映在石壁上的陰影。

若然有一日有囚徒被解開束縳,他可以自由轉身,起初他不會習慣新的知覺,也不習慣直視火把,但慢慢的,他會發現石壁上的舞動只是木偶與模型的反映;若然他更進一步,沿著洞穴出口上升,他終得見太陽與真實之物,同樣起初他不會習慣新的知覺,太陽的光對他來說也太過強烈,但慢慢的他會發現到新的、真正的世界。

若果這個人回到洞穴告訴他的同伴他看見的存在,他們並不會理解或相信;而若果有一場比賽是預測石壁影子的舞動,這個曾看見真實的人也不會比已習慣在黑暗的人們中做得好,所以這個人會被視為是無用的,不適合在「真實」中生存。

洞穴囚徒比喻延續前兩個比喻,從洞穴到太陽無疑即是靈魂上升到 Eidos 世界的旅程,在這個比喻中,每一個人都有眼睛,都有能力見到真實的存在,但問題是在於習慣的知覺;靈魂的知覺 Nous 被束縳在自己的幻想之中,以為陰影便是木偶,木偶便是存在,但火把也只是太陽的模仿,正如太陽是善的模仿一樣。

.哲人之治

整個理想國一開始其實是探討甚麼是正義(Justice),描述理想的國度其實本身也是一個比喻,因為理想國度必會實行正義,以此以大觀小,正義的人須像正義的國一樣,如此在理想的國,逃離洞穴的人是哲人,他們看見了真實得到了知識,他們將會為整體的善而回到洞穴,引導他們的同伴走向善,而非陰影。同樣的,人的智慧(個人的哲人)也須看見真實後引導整個人走向更大的善。

這邊並不是嚴謹的轉述,詳細內容須參照原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i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