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相應的齷齪 II

我其實嘗試過寫關於自己對於對應(Correspondence)的理解,但都是紛雜的思緒,和方文山般的句子。在這邊試一試。

對應(Correspondence)在中文被稱為交感、相應、感應,這可以用腦神經來比喻,神經運作中其中一樣不可缺乏的因子,被稱為神經傳導素,而每一種傳導素,都有相應的傳導素接納器,所以一個施與,一個接納,他們兩者是感應的,是相應的,這在我目前的理解中,是屬於水平的對應,一個丈夫一個妻子。

同時對應又等於比喻,一個比喻貼切,才能描述它要描述的真實,所以真實與比喻是對應的,這在我目前的理解中,是屬於直垂的對應,一個父親一個兒子,一個老師一個學生。

而對應又是意義表象的關係,意義是無形的,表象是有形的,比如情人擁抱,是愛的表象,從擁抱中我們「看」到愛的意義,擁抱的意義是愛,愛的表象是擁抱,每一個意義都相應於一個表象。

這又涉及到幻象與錯覺這個主題,通常我們說物輕情義重,物中有情才是重,物中無情為薄紙,物是表象,情是意義,但人可能被物所欺,以為物必定有情,但可能給予者只是物,而沒有附上情,這是花花公子的甜言蜜語。

從這我們可以說物是情的比喻,人感應於物,所以感應於情。

但我們從經驗知道,一物有無情,明「眼」人是知道的,所以對應又是智能理解

問題是我們的肉眼只能見物,何以見情?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何以我們只能知器,卻最後不由器能知道?

我們會說因為其他的「象(Sign)」,物作為一個象徵不足以令我們相信物裏有情,有其他象令我們相信其實物裏無情,從他象中否定初象,所以花花公子的甜言蜜語不被採信,因為我們知道他是花花公子,他只是在遊戲

這其實就涉及我目前理解的界限,何以一象會被他象否定?若然我們閉上眼者,不用感官,能否知道花花公子言語中無情?又若然蜜語最初是出自真情,何以無情者可以模仿真情?

我等待時間讓我擴展我的界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ai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