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義、物質
Greer 這位作者在 http://hermetic.com/caduceus/articles/lodge1.html 中將世界分為意義世界與物質世界,這個二分法等同精神物質分法,但有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或者這是我自己個人對於意義這詞的喜愛
意義、物質
Greer 這位作者在 http://hermetic.com/caduceus/articles/lodge1.html 中將世界分為意義世界與物質世界,這個二分法等同精神物質分法,但有種難以言喻的吸引力,或者這是我自己個人對於意義這詞的喜愛
感謝信
今日想寫一封感謝信給寫 A Summary of Pythagorean Theology 的作者 John Opsopaus,去到 gmail 時發現有一位先生向我寫感謝信感謝我在 4shared 的圖書搜集工作。:-D
交感、對應、迷信、知覺
交感(Sympathy)、對應(Correspondence)、迷信(Superstition)、知覺(Perception)四者的關係。交感即是對應,兩者應是沒有分別的,交感著重的是巫術的一面(或社會的一面),對應著重的是科學的一面,而迷信其實也是交感的一種,迷信同樣是落入對應的範圍,整個問題在於究竟甚麼能區別交感與迷信?
章爉印的比喻
最近看見一個很驚艷的比喻,是在 John Opsopaus 這位作者寫的 A Summary of Pythagorean Theology 中的第3部份(2011-7)。
這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對應(Correspondence)在形而上學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幾乎所有文獻都會提到它,中文是交感、相應;英文是 Sympathy、Correspondence。交感、相應、Sympathy 比較著重巫學的一面,而對應、Correspondence 著重科學的一面。
男人的浪漫
男人的浪漫,是講他們的豐功偉績,基本上,它的另一個名字是愛現。比如企業老闆總是回憶「當年呀,我創業」,又或者老兵「當年呀,戰場上」,又或者科學家「當年呀,我的研究」,又或者情場高手「當年呀,她們」,又或者政治人物「當年呀,我」。我也不例外,我總愛講對應(Correspondence),因為形而上的理解中,我對對應的理解最深(這是一條漫漫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