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黑格爾這位二百多年前的德國哲人簡介時,其中提及黑格爾受 Jacob Bohme 影響,而再找黑格爾的哲史著作,也有提及 Bohme 的部份

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Bohme 是新教徒密契主義的代表之一,其著作多有神聖啟示的意思存在;這些思想我想對黑格爾這位哲人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不過究竟其中的交錯是如何?

Lai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古希臘,受眾神啟發除了有哲賢,還有詩人、音樂家、立法者、英雄等等,當然還有祭司

宗教淡化的時代很難去體會這種觀點,我們普遍接受做哲學是用腦的和思考的

Lai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採取新柏拉圖詮釋對話錄的觀點的人們,通常很不會完全接受「思想發展觀」,

認為後人藉前人的思想發展出新一階的思想,比如希臘古哲先問「甚麼為真」,後人再發展成「如何認識真」,再後的後人則是「何如實踐真」

Lai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畢逹哥拉斯之前,和畢逹哥拉斯和柏拉圖之間其實有其他被傳統視為聖賢的哲人,

比如名言「人不可能踏進同一條河中」的 Heraclitus;最先提出四元素論、愛與奮鬥二元的 Empedocles;

Lai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話錄中有一個很著名的比喻,被稱為「人在洞穴比喻」,整個大概喻意是人們習慣生活在黑洞裏,只依靠燭光投射出來的影子去認識世界,則以為影子的世界即是整個世界;而當人走出洞穴,看見太陽,就知道之前的影子都只是影子

整個比喻有更多的細節,許多年前我自己也已聽過這個比喻,但沒有很留意;這個比喻埋在理想國六卷之中,其實也是頗難找出來

Lai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己所讀的對話錄譯本是譯自 Thomas Taylor 這位前人,Taylor 譯了整部對話錄、整部亞里士多德和許多新柏拉圖時期的著作

Taylor 是 250 年前左右的英國人,他的譯本帶有大量的前人著解和他自己的解釋,雖然用字用句有點古,但還未古到與現時用的英文脫鈎

Lai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話錄常述的主題之一是知識與美德是一體兩面;有一個比喻是老師教導學生如何去產生和音,老師已知道那一個音與那一個音構成和音,那些與其沖突,而學生則要試過才了解,老師於是提出一些具體的規範去限制學生去彈那些音時不要彈那些音

Lai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對話錄延伸出來的世界觀中,眾神被視為是不可被完整地知道的,而人在地上只能掌握少許眾神散落世界的小碎片

不過在對話錄中,眾神並不一定是指不可知的眾神;眾神有一系列的世代,最先幾個世代的眾神是難以被了解的

Lai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斯多葛與柏拉圖後人共識為有德的生命,為真正幸福的生命,不過中譯幸福會有所誤解,而英譯的 Felicity 亦為如此

美德是貫穿整部對話錄的詞,雖然這部份在現代哲史中只被略略歸為「柏拉圖的倫理學」,但這不止關乎倫理,它關乎對話錄世界觀的一切

Lai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對話錄中,理性一詞有做局部的事情時不忘整體的意思,而非理性則是指只為做局部的事情而做局部的事情

非理性的意志需要被減少,而心力應當從於理性之中

Laim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